其实,新零售不应该叫“新零售”。
因为自从改革开放新中国有“零售”这个概念以来,这并非是第一次的模式升级了。
最初,“买到”比什么都重要。当电视机、冰箱、电扇开始走进千家万户,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托关系去购买它们,这时候“货”是一切的核心,只要能买到它,“在哪买和怎么买”并不重要。
后来,随着商业结构的升级,开始有了shopping mall,有了cbd,有了专柜专卖店。于是中国的零售业开始有了“流量和渠道”这些概念,“场”成为了零售的关键一环。
事实上,后来的电商无论淘宝或者京东,只是技术的升级而非零售本质的升级,它依旧是围绕着“场”的中心概念,只是互联网让这个商场的空间进行了无限延伸罢了。钻展就是商场的大屏幕广告,直通车是商家手册上的广告位。
直到这一次的升级,零售的核心变成了以“人”为中心,传统的零售逻辑又一次发生了改变,从“人找货”变成了“货找人”。
难懂?之前给朋友举了个例子,过往卖化妆品的地方是在商场1楼专柜,在淘宝京东的品牌专区,而现在呢?有女人的地方,就应该有卖化妆品。
所以,新零售叫做“新新零售”,是不是更合适一些呢。
过去两年,我们看到了太多经典的商业案例。
例如每日优鲜,它的前置仓模式将菜场开到了每个小区中,供应链能力的优势发挥到极致。例如瑞幸咖啡,18个月登录纳斯达克,一口气开了3000多家店而且还能做到有条不紊,对于数据和资本的运营能力一直让我叹为观止。
它们通过对线下商业体的重构,配合微分销模式线上流量裂变的玩法,成功得拉近了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。
借助着以细粒度、高效率、低时延为特点的同城物流服务高速发展,餐饮消费行业成为了这次零售升级的第一站。
后来,我又见到了完美日记、玛丽黛佳这些新国潮化妆品牌,它们开始注意建立品牌心智,创建与消费者更近的连接。
内容的开放与共建、分层的投放策略、社区私域流量的运营、社交媒体的跨界合作,再到布局线下美妆空间,一层层的渗透让品牌心智不断靠近消费者心智。
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个行业两种体系,其实本质上是相同的。就是离消费者更近,无论是瑞幸们的空间距离更近,还是完美日记们的离消费者心智更近。
所以,新零售的本质,或者说新新零售的本质,就是“离用户更近”。
前两年马云说过一个挺有意思的数据,他说,“根据淘宝的大数据,每天晚上都有1700万人来登陆了淘宝,什么也没买,他们又走了。他们就是逛逛”。
用户的需求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。除了单纯的买卖交易之外,他们有了更多的一些诉求。
给他推荐买买买他不一定愿意掏钱,但给他唱个歌讲个段子,或许他会愿意拿钱打赏。
于是有了算法推荐,有了直播带货,有了内容电商,纯粹的买卖交易入口变成了生活方式的入口,洞察用户、了解用户成为了这次零售升级所需要的核心能力。
最后说远一点。
2020年,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金,已经正式进入了“小康社会”,这个时候,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矛盾—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。
所以,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崛起和精神性消费时代的崛起,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所在。
过去以“货”和“场”为中心的商业模式,微分销核心能力“供应链与流量”,已经成为了基础要素。
旧时代的差异化能力,变成了新时代的基础要素。
往后看的是趋势,找到新的差异化竞争力,才能在这一轮零售商业升级中,找到我们自己的机会。